今天參加數位時代BNEXT舉辦的Meet The Innovator Forum。
本次演講的講者是Google台灣工程研究所所長簡立峰所長,
他在這場演講要和與會者分享創新思維與未來人才。
以下是我的紀錄與心得:
1個員工 VS 100個員工
Google台灣第一位員工,
就是簡所長。
雖然Google台灣成立的前半年,
唯一在台灣的員工就只有簡所長。
但是由於全球化的緣故,
所以全球都能支援簡先生。
比方說,
IT Manager在日本,
簡所長開始上班後,
有快遞公司送來電腦,
有專人來幫忙裝電腦,
有透過網路來設定他的電腦。
而會議溝通則都視訊進行。
簡言之,
Google是很全球化的公司,
Google也是很扁平化的組織。
最年輕與最年長的工程師約差30歲,
組織階層則主要還是看任務分組而定。
Google台灣,
產品以台灣市場為出發點,
但是也希望能走到全世界去。
全球化人才標準
Google面試的pool是全球,
國與國的鴻溝並不太大。
並透過統一的標準來面試。
一但進入Google,
門禁卡是可以打開全球Google的所有辦公室。
這種方法就讓人覺得你就是Google公司的一份子。
套具某廣告語,
會讓員工「救甘心」。
誰會來看應徵者的履歷表呢?
據簡所長說Google創辦人與CEO都會來Review你的履歷表。
世界大戰後世界各國收留越南難民,
而這些人就是越南現代化的種子。
懂得簡體字+繁體字+英文,就可以跟全世界21億的人溝通。
全球化競爭力
Google如何培養其產品經理呢?
Google的產品經理是站在全球整體需求思考,
並且希望每個月在世界不同市場來開會。
(看來每月可以到世界各國旅行,真羨慕。)
透過把人放在差異性很大的地方,
可以讓人看到很多不同的面向。
資訊是共通的,
Google想要提供最寬的而非最窄的需求。
先從全球再到本地。
要拋棄局限於現狀習慣,
因為那只會讓人看到眼前的事物。
有限台灣與無限台灣,其實台灣是很有特色與優勢的。
台灣有密集的大學。
台灣有兩個國際機場。
新竹科學園區其實離各個縣市都很近。
台灣的地理位置其實是很有優勢。
Google的創新
技術上的創新與組織上的創新。
在技術上的創新比如Google Maps /Gmail/ Adsense / Adwords等產品。
而且Google一個產品常常只有三個人在做。
在組織上的創新,Google有
※扁平組織 - 平等、互重
只有極少數的人頭銜是Manager。
工程師就是一種榮譽。
而Google Manager的程式功力可能就不如工程師。
※研發合併 - 創新和程式能力並重
R&D就是同一個部門,而不是Research與Development兩個部門。
Marketing也是自己做。
讓做的人站在前面面對使用者,
面對批評快速改善產品,
面對稱讚則直接讓開發者受到鼓勵。
※個人自由 - 20%的時間做自己想的專業
※平等民主 - 用腳投票,參與自己認可的專業
新進的人很有可能被到處請吃飯,以吸引他們加入專案。
※同儕評鑑 peer review
評鑑資料是公開的,
如果對每個人都講好話,
可能就沒有Credit。
而這種評鑑方式,簡所長認為適合知識型、創新型、高效率化的組織。
有限自我與無限自我
知己知彼
異中求同與同中求異
自問自答 -
問問題比答案重要,
台灣人花太多時間回答問題,
花太少時間問問題。
最有創意的事(Google面試很喜歡問的問題)
勇氣 - 不要以為別人都很有勇氣。總以為別人都做的到,其實只有肯嘗試的人才做的到。
Google為什麼要來台灣?(這是簡所長當初被面試的問題)
台灣很大, OEM, ODM,
優秀的台灣人才很多都集中在矽谷。
總言之科學園區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
海外30歲以上的華人多用繁體中文。
而這些人都是世界的佼佼者。
繁體中文的市場,
手機的涵蓋率
IT技術在台灣
金融在香港。
台灣要發展品牌,並且將所有優勢整合。
大陸有人稱IT = 挨踢 ....Orz
Google的工作需求準備?
應用軟體,與技術專長的程式開發人員
整合與創新的人材都很重要。
創意要不斷產生,
但是創意與夢想要設好停損點。
要實現創意,不能單靠毅力,說服力也很重要。
Google當初在建立搜尋引擎功能時,
也建立了良好強大的平台(infrastructure)。
在這基礎下,
可讓工程師嘗試新服務開發。
如果Google幾百個產品都要思考賺不賺錢,
他的創意就被抹殺了。
Google產品雖也有產品退場機制,
但是很少使用。
為了激勵人才,
Google台灣有兩個community,
一個是work community,
一個是fun community。
最終心得,
如果有機會一定要進Google這樣的公司看看。
留言列表